集团焦点         预约下单         最近浏览
欢迎访问安徽龙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EN
当前位置:
合肥市智慧社区建设规划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0-06-29 | 72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贯彻落实《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工作的意见》(合发〔2019〕1号)和《中共合肥市委办公厅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合肥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等七个配套文件的通知》(合办〔2019〕2号),按照合肥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总体部署,提升基层治理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基层系统融合和数据流通,不断增强社区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9-2021年。

一、 面临形势和意义

智慧社区是一种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驱动,以数据流为纽带,带动社区资金、物流、能源、商业等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重塑社区资源供需对接方式,助力基层减负和效能变革,大幅提升社区科学精细化治理水平和社区高效便捷化服务能级的创新型社区建设模式,主要涉及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医疗、智慧生活、基层政务、社区治理、公共安全等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适应国家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2018年,省委省政府把握信息化发展新趋势、新要求,提出加快建设“数字江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合肥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数字江淮”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全市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指明方向。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智慧城市在社区层面的“微缩版”部署,其建设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通过打造社区智慧化应用,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便捷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二是为社区提供精细化管理手段,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社区进行数据采集、监测、预警、分析,全面提升社区运行治理智能化水平;三是为居民创建绿色和谐的生态环境,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社区能源运行情况、社区环境绿化情况进行感知监测,为居民提供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四是为居民打造平安社区,利用智能监控、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社区进行分层布防、分区部署,实现公共安全、消防应急快速联动响应,打造安全和谐的平安社区。

二、 现状、问题和需求分析 

(一) 建设现状 

近年来,合肥市积极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社区政务服务方面,建成“一站通”政务服务平台,整合了9个部门(单位)72个服务事项以及81项证明项,其中市民政局将救助、养老、优抚等14个服务事项已下沉社区办理。社区综合管理方面,建成“一网清”平台,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全部实现网格化管理,覆盖152个街道(乡镇、园区)、1833个社区(村)。此外,部分街道在社区治理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如方兴社区以“大共治”为抓手,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包公街道推行“微综管”模式,实现社区一体化协同治理。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合肥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已在城区全面推广应用,为老人提供家政、保洁、送餐等服务,并全面实行电子结算。社区公共安全方面,蜀山区试点部署“智慧平安社区”工程,利用三维实景地图,打造集门禁、人脸、车禁、WiFi 嗅探和视频监控为一体的“智慧一张图”模式,居民可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手机APP、门禁卡、身份证等方式出入小区。

(二) 存在问题

总体而言,合肥市智慧社区建设以单点应用、局部领域探索为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社区管理效能有待提升。社区基层工作者负担较重,部分社区承担的事项清单接近200项,基层信息化系统“条线”太多,街道层面使用的上级垂管系统超过60个,社区层面约有20个,各系统之间尚未完全打通,重复性、机械性、应付性工作占比较高。二是社区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供给不均衡,各类服务的供给方式、供给质量和用户体验依然存在较大提升和改进空间,社区居民在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参与度依然不够,居民自治等尚未形成普遍认知。三是社区公共安全保障有待加强。针对小区周边及小区内部的管理及安全防护存在大量隐患,部分老旧小区基础公共设施相对欠缺,视频监控存在盲区,社区安防、消防应急管理智能化水平较低,许多小区视频监控无法达到30天存储要求,居民“安全感”有待提升。

(三) 需求分析

1、社区工作者日常工作 “减负、提效”需求

社区工作者承担着大量民政、公安、卫计等各垂直条线下发的数据采集、台帐梳理上报等例行性工作。由于每个委办局对社区的工作要求不同、收集的信息不同,需要社区工作者采集大量重复性、不共享的数据;并且要把数据录入到不同的平台中。通过智慧社区建设,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建立统一的融合平台,帮助他们提升工作效率,从各类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减负”。

2、社区综合管理“科学化、精细化”需求

社区综合管理是社会治理的中心环节,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智慧社区建设,将社区工作中的居民走访、信息上报、台帐梳理、物业监管、协商议事等内容,通过“社区一张图”实现统一展现、管理,有助于提高社区治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3、 社区为民服务“便捷化、精准化”需求

目前部分政务系统的功能不满足社区实际需求,群众办事尚难做到“最多跑一次”,社区服务活动宣传手段单一,居民参与度低,特殊人群(如低保、残疾人)服务需求多,难度大。有必要通过智慧社区建设,将各类服务统一整合,实现政务办事的方便快捷,公共服务资源均等普惠,各类社区便民服务便捷精准。

4、 社区安全管理“广覆盖、智能化”需求

社区安全是保障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部分社区安防基础设施薄弱,在人员出入管控、出入口车辆管理、小区内部安全管理等方面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入室盗窃、盗窃电动车案件高发,居民安全感差。需要通过智慧社区建设,部署视频监控、人脸识别、车辆识别、智能门禁、物联网传感器等智能终端,实现社区人员、车辆、房屋、重点部位的全覆盖动态化管控,提升住户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 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全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合肥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为宗旨,以减轻基层社区工作负担、重塑社区大共治模式为重要着力点,以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为系统建设主线,以统筹构建一体整合社区大平台、共享共用社区大数据、协同联动社区大系统为基本建设思路,全面推进民生服务、社区治理、生态宜居等领域应用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实现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社区工作者效率、保障居民安全感、提高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的总目标,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

(二)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问题导向。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解决居民最关心的、最迫切的问题,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统筹协调,创新引领。加强枢纽性、基础性、集约性项目的统筹实施,促进数据大融合、系统大集成、业务大协同、社会大合作,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高质量推动智慧社区建设。

坚持集约建设,融合驱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孤岛,通过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突出政策和资金的引导、鼓励和扶持效用,强化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全社会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社区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发展目标

到2019年底,初步建成4个智慧社区试点、4个智慧小区试点和50个平安小区试点,视频监控、智能门禁、自助服务终端等基础设施实现试点部署,建成社区级数据采集体系、数据资源体系,智慧社区融合平台、各类智慧移动应用显著提升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

到2020年底,智慧社区服务模式和各项应用在主城区实现全面覆盖,形成8-10个示范性样板社区,智慧社区融合平台全面对接各级业务系统,支撑实现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社区医疗、家政、养老、残疾人托养等社会化的民生服务不断完善,基层智慧党建取得显著成效,网格化、扁平化、大共治管理模式加快成熟推广。

到2021年底,智慧社区全面覆盖城区及各县城关镇,5G网络全面实现商用覆盖,光纤宽带接入普及率超过92%,社区数据资源实现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共享利用,宜居便捷普惠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数字孪生社区模型平台、社区网格化协同治理平台实现对社区全要素的精细协同管理,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